来源:河南省崇振建设工程有限公司|发表日期:2025-09-15
制动力矩验算是保障桥式起重机制动安全的核心环节,直接关系到吊物能否可靠停驻、避免坠落事故。这一过程通过验证制动器输出力矩与实际需求的匹配性,确保在各种工况下都能提供足够的制动能力。对于设备管理人员而言,掌握实用的验算方法是及时发现制动隐患、制定维护策略的重要基础。
制动力矩验算需聚焦三大核心要素。额定载荷是基础参数,必须包含吊物重量与吊具、钢丝绳等附加重量的总和,这部分载荷产生的重力矩是制动的主要对抗对象。安全系数是法定强制要求,根据工况不同通常取 1.5-2.5 倍,频繁制动或高惯性负载场景需选用更高系数,例如冶金车间起重机安全系数不应低于 2.0。动态惯性力同样不可忽视,起升速度越快、吊物越重,制动时产生的惯性力矩越大,验算时需将这部分附加力矩纳入考量。某 10 吨级起重机在 12 米 / 分钟起升速度下,其惯性力矩可使总需求增加 15%-20%,若忽视这一因素将导致验算结果严重偏低。
动态工况对制动力矩的影响具有显著不确定性。温度升高是常见的衰减因素,当制动轮表面温度超过 200℃时,摩擦系数会下降 20% 以上,导致实际制动力矩大幅衰减。制动间隙超标同样危害严重,单侧间隙超过 0.15mm 或总间隙大于 0.3mm 时,不仅会延长制动响应时间,还会使有效制动力矩降低 10%-15%。机械磨损的累积效应更为隐蔽,制动片厚度磨损超过原厚度的 1/3 后,力矩输出能力会呈非线性下降,而制动轮表面的油污或划痕会进一步加剧力矩损失。某事故案例显示,未及时清理的油污使制动系数骤降 30%,最终导致吊物溜钩。
实用的验算流程可通过 “载荷确认 - 状态检查 - 性能测试” 三步法实现。首先需准确统计实际载荷总和,参考设备台账核实吊具自重,避免遗漏附加重量。其次检查制动系统状态,包括制动片剩余厚度、制动轮磨损程度、间隙值是否在 0.05-0.15mm 单侧标准范围内。性能测试是关键验证环节,可通过测量制动距离判断力矩是否充足:在额定速度下,满载吊物的制动滑行距离应不超过规定值,例如 10 吨级起重机的制动距离需控制在 0.5 米以内。对于起升机构,还需测试静态保压能力,即制动器应能在 1.25 倍额定载荷下保持 10 分钟不溜钩。
动态影响因素的修正需结合工况特点。高温环境作业后,应在冷却至常温状态下重新验算,或适当提高安全系数至 2.5 倍。多粉尘环境需增加间隙检查频次,每周至少测量一次制动间隙,发现异常及时通过手动或自动调整装置复位。频繁启停的起重机应缩短验算周期,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测试,重点关注制动弹簧疲劳状况和推动器工作行程变化。维护记录显示,定期调整的制动器其力矩衰减速度可降低 50% 以上。
安全控制措施需形成完整管理闭环。日常维护应严格执行 “清洁 - 检查 - 调整” 流程:每周清理制动轮表面油污和粉尘,每月检查制动片磨损和弹簧状态,每半年进行一次间隙全面调整。对于自动调整装置,需定期验证其功能有效性,防止因卡滞失效导致间隙超标。操作规范上应避免频繁急刹,减少惯性冲击对制动系统的损伤。当发现制动时间延长、滑行距离增加等异常时,需立即停机复验,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判断力矩衰减程度,必要时更换制动片或整个制动器组件。
验算过程需规避常见认知误区。最易忽视的是动态载荷与静态载荷的差异,仅按静态重量验算会导致 30% 以上的安全余量不足;其次是过度依赖自动调整装置,未定期人工复核间隙值,可能因装置故障引发隐性风险。通过建立 “验算基准 - 定期监测 - 维护记录” 的追溯体系,结合日常运行中的温度监测和异响判断,可有效把控制动力矩状态,确保桥式起重机制动系统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状态。
联系人:张经理
24H电话:15090371237
公司地址:河南省起重工业园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