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河南省崇振建设工程有限公司|发表日期:2025-09-15
抗倾覆稳定性是保障桥式起重机安全运行的核心指标,直接关系到设备在各种工况下能否抵抗倾覆风险,避免整机倾倒等恶性事故。对于设备管理人员而言,掌握实用的稳定性评估方法是防范重大风险的关键技能,这一过程无需复杂计算公式,通过系统观察和针对性检查即可实现科学判断。
抗倾覆稳定性的核心影响因素可分为静态与动态两大类。静态因素中,设备自重分布与配重平衡是基础保障,主梁、端梁等结构的重量分布必须形成稳定力矩,与吊重产生的倾覆力矩形成有效对抗。当吊重位置靠近主梁端部时,倾覆风险会显著增加,此时需要足够的自重平衡来抵消力矩差。动态因素则更为复杂,启动和制动过程中产生的惯性力会形成附加力矩,吊物摆动时产生的离心力也会加剧不稳定性,某车间案例显示,吊物摆动幅度超过 30 度时,倾覆风险会上升 40% 以上。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,强风荷载会对露天作业的起重机产生侧向推力,台风期间若未采取防风固定措施,起重机可能被吹离轨道发生倾覆事故。轨道沉降造成的支撑不均衡是隐蔽性风险,差异沉降超过 5mm 就可能破坏整机受力平衡,导致局部轮压骤增引发倾覆隐患。
实用的稳定性评估可通过 “外观检查 - 工况验证 - 环境适配” 三步法实施。外观检查重点关注结构连接状态,需定期核查主梁与端梁连接螺栓的紧固性,观察是否存在焊缝开裂或变形迹象,支腿与轨道接触部位是否出现局部磨损或悬空现象。工况验证需模拟典型作业场景,在额定载荷下将小车运行至主梁两端极限位置,观察机身是否出现明显倾斜,测量轨道与车轮接触间隙是否均匀。环境适配性评估则需结合作业环境特点,露天起重机需检查防风拉索、锚定装置的有效性,多雨地区要重点监测轨道基础沉降情况,当发现相邻轨道支撑点高度差超过 3mm 时,需立即采取调平措施。
动态工况下的稳定性控制需聚焦关键风险点。启动和制动阶段应避免急加速或急停,减少惯性力对稳定性的冲击,满载运行时小车移动速度应控制在额定速度的 70% 以内。吊物摆动是常见的动态风险源,操作中需通过平稳起吊、缓慢变幅来控制摆动幅度,当吊物摆动角度超过 15 度时,应立即停止移动并采取稳钩措施。风力超过 6 级时,露天作业的起重机必须停止作业,将小车停靠在主梁中部位置,锁紧夹轨器并拉好防风拉索,防止风力推动整机移动引发倾覆。
安全控制措施需形成完整管理闭环。维护方面要定期检查配重装置的固定情况,确保配重块连接牢固不松动,每季度测量轨道沉降数据,对差异沉降超标的部位及时进行基础加固或轨道调整。操作规范上应严格禁止超载作业,吊重接近额定载荷时必须采取 “试吊 - 观察 - 作业” 的分步操作模式,试吊高度控制在 300mm 以内,确认无异常倾斜后再继续作业。应急管理中需制定恶劣天气应急预案,台风或强风来临前将起重机锚定牢固,清理设备上的浮放物,防止坠落伤人或增加迎风载荷。
评估过程需规避常见认知误区。最易忽视的是动态载荷的累积效应,仅依据静态参数判断稳定性会严重低估风险,实际作业中吊物摆动、惯性冲击等动态因素可使倾覆力矩增加 30% 以上。其次是过度依赖设备自重,忽视轨道基础的变化,当地基沉降导致支撑失衡时,即使配重合格也可能发生倾覆。某塔吊事故案例显示,因顶升作业时销轴未正确安装导致支撑失衡,最终引发整机坍塌,这警示我们必须重视结构连接的完整性对稳定性的影响。通过建立 “定期评估 - 问题整改 - 效果验证” 的闭环机制,结合日常运行中的状态监测,可有效保障桥式起重机的抗倾覆稳定性。
联系人:张经理
24H电话:15090371237
公司地址:河南省起重工业园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