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河南省崇振建设工程有限公司|发表日期:2025-09-17
过孔作业是提梁机在桥梁施工中实现跨墩移动的关键环节,直接影响后续架梁作业的连续性与安全性。对于 MG450T、TLJ450 等轮轨式提梁机,过孔作业需遵循严格的流程控制,通过设备状态核查、支撑转换、精准移动等步骤实现安全跨墩。
作业前的准备工作构成安全过孔的基础。技术人员需按《铁路工程运架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要点》要求,对既有轨道的水平度、轨距进行全面复测,确保每米范围内轨顶高差不超过 2mm,轨距偏差控制在 ±3mm 以内。同时检查提梁机制动系统灵敏度、液压管路密封性及支腿伸缩性能,潍宿高铁诸城段施工中就通过反复测试起重姿态、运行速度等参数,为过孔作业提供数据支撑。针对墩顶作业环境,需清理轨道周边杂物,设置硬质隔离警戒区,风速超过 10.8m/s 时严禁开展过孔作业。
轨道延伸与支撑转换是过孔作业的核心步骤。操作人员首先解除主支腿与既有轨道的锚固装置,在平漯周高铁周口段的施工中,工人需拆除支腿与运梁车之间的双头螺固定件,为移动作业创造条件。随后启动辅支腿伸缩油缸,将辅支腿稳稳支撑在前方墩台的临时支座上,通过水平传感器确保支撑面平整度偏差不超过 1mm。轨道延伸需同步跟进,采用轨枕与钢轨逐段对接的方式向前铺设,接头处缝隙控制在 2-18mm 范围,并用鱼尾板紧固确保平顺过渡。
主体移动过程需实现高精度控制。提梁机通过 PLC 控制系统协调两侧驱动电机,以 0.5-1m/min 的低速匀速前移,系统实时采集编码器数据,确保两侧运行速度偏差不超过 2%。移动中通过安装在主梁的倾角传感器监测车体姿态,当横向倾斜角度超过 0.5° 时自动报警并减速。福厦高铁的千吨级提梁机通过电器、液压与传感器的协同控制,将移动偏差缩小至 3mm 以内,保障了过孔过程的稳定性。
对位固定与安全复核完成作业闭环。提梁机就位后立即锁定主支腿锚固螺栓,复测轨距与水平度参数,确认符合架设要求后焊接临时横向连接件,形成稳定受力体系。技术人员需检查所有支腿受力状态,确保每个支撑点的沉降量不超过 2mm。作业完成后清理设备表面杂物,对液压油缸、轨道接头等关键部位进行维护保养,为下一次过孔作业做好准备。
整个过程需严格执行 "一人指挥、多人监控" 的操作规范,操作人员通过对讲机保持实时沟通,配合激光定位装置实现毫米级对位控制。这种标准化作业流程在郑济高铁茌平制梁场等项目中的成功应用,证明了科学步骤对保障提梁机安全过孔的关键作用。
联系人:张经理
24H电话:15090371237
公司地址:河南省起重工业园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