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河南省崇振建设工程有限公司|发表日期:2025-09-19
预压载试验是移动模架投入正式施工前的关键验证环节,通过模拟实际荷载作用,全面检验结构性能并获取关键参数,为后续施工安全提供科学依据。这套试验体系从 20 世纪 90 年代的简易堆载发展到如今的智能化加载,在京沪高铁丹阳特大桥、元山水库大桥等工程中形成成熟规范,其技术演进印证了移动模架从经验施工到数据驱动的行业进步,成为结构安全管控的核心环节。
预压试验的核心目的构建在 “安全验证 - 变形控制 - 系统校准” 的三维体系之上。验证结构承载能力是首要目标,通过施加等效于设计荷载的预压力,检验主梁、支腿等关键部位的强度与稳定性,元山水库大桥在挂篮预压中发现连接节点的应力集中问题,经加固处理后消除了施工隐患。消除非弹性变形是另一重要功能,模架拼装间隙、材料塑性压缩等初始变形需在预压阶段完全释放,沪苏通大桥通过 72 小时持荷试验,使非弹性变形充分显现,确保后续混凝土浇筑时梁体线形精准可控。获取弹性变形数据为预拱度设置提供依据,京沪高铁丹阳段 MZ900S 型模架通过预压测得跨中最大挠度值,据此设置的预拱度使成桥线形误差控制在 5 毫米以内。系统协调性检验同样关键,试验过程同步验证液压、支撑等系统的协同工作能力,及时发现油路泄漏、支腿受力不均等问题。
试验方法历经从传统堆载到现代智能加载的技术革新,形成多样化的工程实践体系。传统堆载法以沙袋或水袋为荷载介质,京沪高铁采用砂袋结合水袋的组合方式,通过分层堆放实现荷载均匀分布,这种方法成本低廉但需严格控制堆放对称性,避免模架偏载受力。现代千斤顶对张拉法则实现技术突破,元山水库大桥将菱形挂篮后支点对拼形成 “V” 字形结构,通过钢绞线与油压千斤顶对称加载,不仅将试验时间从 7 天缩短至 2 天,加载误差更控制在 2% 以内,同时消除了高空堆载的坠落风险。标准化试验流程包括分级加载、持荷观测和卸载回弹三个阶段:加载按设计荷载的 20%、50%、80%、100%、120% 分阶段进行,每级荷载施加后需观测沉降稳定方可继续;持荷阶段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,当每小时沉降量不超过 0.1 毫米且连续出现两次时判定为稳定;卸载过程同样分级进行,通过回弹数据区分弹性与非弹性变形。
工程实践中的场景化适配体现技术精细化。沿海高湿度环境下,预压材料需采取防雨防潮措施,湄洲湾跨海大桥用防水帆布覆盖砂袋,避免雨水导致荷载异常变化。峡谷强风区域则需增加防风锚固,雄商高铁晋陕峡谷段在预压时将模架与墩柱临时连接,控制风荷载引起的振动干扰。质量管控实行 “监测 - 记录 - 评估” 闭环体系,关键截面布置位移传感器和应力计,每级荷载下记录变形与应力数据,沪苏通大桥创新采用 “红绿黄” 三色标识管理试验状态,绿色表示正常加载,黄色提示沉降异常,红色则立即停止试验。某跨江大桥曾因省略预压步骤导致梁体浇筑后线形超标,返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,这一教训推动预压试验成为强制性规范。
从早期依赖人工堆载的经验模式,到如今结合智能张拉系统的精准控制,预压试验技术的发展始终围绕结构安全这一核心目标。每一项试验参数的设定、每一个操作流程的规范,都源于工程实践中的教训总结与优化迭代,这些经过验证的技术标准,共同构成了移动模架施工安全的坚实保障。
联系人:张经理
24H电话:15090371237
公司地址:河南省起重工业园区